大师眼里的大师们(第二季):邓散木辣评刘墉、何绍基、赵之谦!
电子游戏技巧解析图解视频
电子游戏技巧解析图解视频

新闻动态

大师眼里的大师们(第二季):邓散木辣评刘墉、何绍基、赵之谦!

发布日期:2025-10-08 22:06    点击次数:68

2024-09-17 14:09·大成国学堂

#长文创作激励计划#

以古为师,悉心交流!敬请关注收藏“大成国学堂”!

(续上)

四邓散木评刘墉

清代乾(隆)嘉(庆)之时,翁方纲(正三)、刘墉(石庵)、梁同书(山舟)、王文治(梦楼)一同享有书法盛誉,当时人称 “翁刘梁王”。实际上论及书法艺术的成就,当推刘石庵为最高,翁、梁、王三人皆难以与之相比。

图片

完全不同于赵孟頫、沈度,《清刘墉大学册》的字,表面看上去圆圆的、软软的,仿佛纸上堆积着一团团棉花球,仔细端详却骨骼脉络清晰,内蕴刚劲。徐珂的《清稗类钞》中对刘石庵的评价道:“世之论书法者,辄谓其肉多骨少。不知其书之佳妙,正在精华蕴蓄,劲气内敛,殆如浑然太极,包罗万有,人莫测其高深耳。” 此论确切,并非随意推崇。

图片

刘墉的书法,起初学习赵孟頫(子昂),后来学习董其昌(玄宰),然而在他的作品中,丝毫看不出赵或董的痕迹,所以他又是一位善于学习前贤却不受前贤束缚之人,正与和他齐名的翁方纲相反。翁方纲的书法功力不可谓不深,可他书写了一辈子的《化度寺碑》,始终难以跳出大欧(欧阳询)“拘束寒俭” 的小圈子。戈仙舟是刘墉的门人,翁方纲的女婿。有一次戈仙舟拿着刘墉的作品向翁方纲请教,翁方纲说:“你去问问你老师,他的笔下哪一笔是古人?”

图片

戈仙舟把这话告知了刘石庵,刘墉笑着对戈仙舟说:“我写的是自己的字。你也去问问你的岳父,他的笔下哪一笔是自己?” 他们的言语针锋相对,好似彼此在开玩笑,然而他们二人的不同性格,仅凭这两句话已展露无遗。一个刻意仿古,亦步亦趋;一个自我创新,特立独行。不必见到作品,谁优谁劣,已然清晰明了。

图片

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(慎伯)说:“刘石庵对客写字时,执笔用'龙睛法’,笔管不动;而在家里写字,不论大小,都是转管疾书,笔管随着指头前后左右,旋转飞动,仿佛狮子滚球那样,转动得快时,甚至笔管会从手里掉落下来。(见《艺舟双楫》:记两棒师语)包世臣与刘墉是同时代之人,他的话或许可信。不过写字就写字,为何要在人前一套、人后一套?可见向来书本或口头相传的书诀、笔法等,或许有不少与刘石庵的'龙睛法’一样,实际并非如此。

图片

五邓散木评何绍基

在清代的书法家中,何绍基(子贞)乃是咸丰、同治年间的一位杰出人物。他的书法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,近百年来,但凡学习颜字而欲走捷径之人,不是学钱沣(南园),便是学他。钱沣的颜字刻板滞重,不如何绍基的灵动姿媚,因而学何绍基的人要多于学钱沣的人。

图片

他早年专注修习北碑,自己曾言 “于北碑无不习,而南人简札(二王以下各种法帖)不甚留意”。尤其对北魏的《张黑女志》下了极大的苦功。他到三十八岁中进士之后,才开始研习颜字,所以他所写的颜字,带有北碑的韵味。据说他所用之笔是毛笔中最软的鸡毫,执笔用 “龙眼” 法,五指环列,虎口正圆,平平地攒于笔管顶端,高悬肘腕,使全身力量从肩背传至肘部,从臂肘达至腕指,再从笔管顶端下达笔尖,指、腕、肘、肩成平行弧线。

图片

如此执笔,无疑是十分费力的,写不了几个字,必定就会气喘手颤,背酸肩痛。然而他在初习颜字之时,便是这般肘腕高悬地临写,每天规定写五百字,每字如饭碗般大小,并且他还能以此法执笔写小楷,可见其功力之深厚。尽管有人批评他这样执笔是 “魔道”,但他这种不畏艰难的精神,依旧值得钦佩。

图片

他自己又说道:“余学书从篆、分(有挑脚的隶书)入手。” 他早年的篆书、分书已不可得见,不知写得如何?据他的孙子何维朴在《衡方碑》跋尾中所述:“咸丰戊午,先大父年六十,在济南泺源书院始习八分书,东京碑(汉碑)依次临写,自立课程。庚申归湘,主讲城南,隶课仍未间断,而于《礼器》《张迁》用功尤深,各临百通。……” 在解放前商务印书馆印行的《何临汉碑十种》中,我们能够看到他在戊午除夕至己未元旦,一晚上就临完一通《孔和碑》,庚申元旦一天临完一通《西狭颂》,其它几种也差不多都是一天一通。

图片

他卒于同治十二年(公元一八七三年),享年七十五岁,从六十岁起学习八分书,至少写了十年以上,即便中间因故间断,无法每日临池,依据他的书写速度,所临汉碑应当不下二三千遍,如此长时间的勤奋学习与刻苦练习,直至年老力衰,确实非一般人所能企及。

《清何绍基节录易林册》是他返回故乡后所创作的,那时他正值六十二岁,全文二千二百多字,他在具款中说道:“庚申闰三月四日至九日”,这也就是说六天写了二千二百多字,平均每天写三百至四百字。这本册子,并非临古之作,而是自出机杼,从头到尾,神融笔畅,天机洋溢,一气呵成。

图片

结构间架,全然采用汉法,因而无一字无出处,而笔法气韵,全是自家风格,所以又无一字是古人的。打个比方,就是他把自己的衣服穿在古人身上,而非将古人的衣服强行剥下装扮自己,这是他善于学习古人的地方,也正是他的真本事。

六邓散木评赵之谦

在晚清同治、光绪年间,赵之谦(撝叔)乃是一位异军突起的艺术大家:金石书画、考据目录,无一不精通,尤其在书画篆刻领域创立了属于自己的流派。后来的吴昌硕、齐白石等,都曾直接或间接受其影响。然而在他生前与身后,他人对其书法造诣向来褒贬不一:诋毁他的称其盗名欺世,恭维他的赞其前无古人。

图片

我认为就他的书法而言,既然能够开宗立派,必然存在独到之处,何况任何一位大家的作品,都不会尽善尽美、毫无瑕疵,需从大体醇正、小处有疵的角度予以评价,才不会失之偏颇。通常对他的毁誉,大多出于个人的喜好憎恶,这是难以令人信服的。

他原本是学习颜字的,后来读到包世臣 “钩捺抵送,万毫齐力” 的理论,因包世臣推崇北碑,所以他改学北碑,再融合邓石如的篆分笔法,从而建立了自己 “颜底魏面” 的书派。

图片

包世臣所谓的 “万毫齐力”,指笔毛平铺于笔画中间,笔锋永远不偏斜,如此便称为 “中锋”。赵之谦便是遵循这一法则写字,故而无论篆、分、真、行,笔笔中锋,此为其一。他的篆书学习邓石如却与邓石如不同,八分书写汉碑却与汉碑有别,真书学习颜真卿、北碑却与一般写颜体、北碑的人相异,此为其二。他的分书中蕴含篆书笔意,真书中带有分书笔意,四体书能够融为一体,难以区分彼此,此为其三。总之,他的字里处处都有一个 “我” 字存在,这便是他的过人之处,也是他开宗立派的资本。

图片

他的分书和真书的撇捺,皆是用力撅出,仿若用杠杆撬东西,这是邓石如的习气,他不仅采用而且加以夸张,形成武术基本功里的 “飞脚” 模样,显得粗犷,不够安详。到了晚年这一习气逐渐减少,可惜还未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他便离世了。这是他的缺陷。另一个缺陷是他的字写得婀娜多姿,甚至到了妖形怪状的程度。关于这一点,从前董其昌论画时说:“当于熟中求生。” 近人符铁年引用董其昌的话,批评赵字道:“撝叔之书,恐正坐(因为)太熟之过。” 可谓一针见血。

图片

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值得特别提及,那便是北碑多为方笔;但他的《南唐四百九十六字》起笔全用搭锋(顺着下笔),不用折锋(逆着下笔)。因此他的字尽管笔笔中锋,看上去却仿佛都是偏锋横扫。后来学他的人,不明白这其中的窍门,只是侧着笔横扫,好好的一个赵撝叔,被这些人塑造成一副丑陋不堪的模样。康有为在他的《书镜》里曾说:“今天下多言北碑,而尽为靡靡之音,则撝叔之罪也。” 明明是学他的人学坏了,却毫无道理地归咎于他,撝叔若地下有知,定然喊冤。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我们将《清刘墉大学册》、《清何绍基节录易林册》、《赵之谦南唐四百九十六字》精确复制,作为极其重要的“法帖3.0”藏本以飨书友!请注意,“法帖3.0”出品是原汁原味、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,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印刷形态!

欲购专业级《清刘墉大学册》、《清何绍基节录易林册》、《赵之谦南唐四百九十六字》超清复制件的书友,可点击下面商品卡,品鉴与激赏!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泰国SET指数收盘下跌1.7% 下一篇:没有了